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屈原和端午食粽是什么时候产生联系的?
文 | 李崇寒
《龙池竞渡图》 ( 局部 ),元,王振鹏,白描界画,绢本,纵 30.2 厘米,横 243.8 厘
进入汉代以后,阴阳学说盛行,五月作为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所在的月份,被赋予新的解释含义,所谓“阴阳争,死生分”,从夏至这天开始,天地间阴阳发生转换,此后阴盛阳衰,对古人来说,这个时间点同“端五”一样重要,因为时间相近,有学者考证,两大节日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合流,本为夏至节庆食物的粽子(古称“角黍”)融入端午习俗中,早在人们食粽祭屈原之前,古人就在夏至、端午一边吃着粽子,一边缅怀祖先和祈祷神灵护佑。
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如果粽子最初是为纪念他而出现的话,有关它的记载当出现在战国末期或秦汉间,可至今这段时期的史料中尚未发现相关线索,文献中较早提到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一习俗的是东汉末应邵《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将系五彩丝习俗与屈原联系起来,全无粽子踪影。最早记载“角黍”的为西晋周处(久居中原)《风土记》中“仲夏端五,烹鹜角黍”,又“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孔子曾称黍为五谷之长,这种生长在北方的农作物不仅用来作主食,还可酿酒,因其在先民饮食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丰年多黍”),每年都会在仲夏五月——黍成熟的月份举行祭黍仪式和尝新礼仪,“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将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之品的黍,献给祖庙。渐渐地,以黍祭祀的传统延续下来,将其煮熟后外以菰叶(茭白叶)包成牛角状,是为粽子的雏形。形状不能是方形,也不能是圆形,偏偏为角形,传承自先民以牛角祭祀神灵的遗风,在夏至吃角黍有什么用呢?周处有一句话值得注意,“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在阴阳学说理论中,夏至这天是阴阳发生激烈变化的一天,用属阴的菰叶包上属阳的黍米,象征着阴阳二气相互包裹、没有分散,吃了它,有调剂阴阳的作用。随着夏至端午习俗的合流,角黍被纳入端午节必吃名单中,这时,还没屈原什么事。
什么时候起,屈原与端午节食粽产生了关联?这得从南朝梁时吴均写的一部志怪小说《续齐谐记》说起。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后,楚国人甚是哀痛,“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屈原投江300年后,到汉代建武年间,有一天,长沙人欧回遇到一位自称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坚持对我祭祀,很好。但筒粽常常被江中蛟龙窃食,让我很苦恼。希望你们以后祭祀我的时候,“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欧回依照他的要求告知周边民众,一传十,十传百,此后“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吴均感念皇帝恩遇,却空有报国热情无处施展,终身只作到“奉朝请”这样的闲散官,这种经历与屈原何其相似,使他怀着对屈原的无限崇拜,在动乱不安的南朝局势下,以志怪小说的形式抒发对屈原的热爱和歌颂。有一个细节,吴均所说的筒粽是以竹筒贮米,与角黍不同,这就牵扯出南北方粽子起源和端午节习俗问题。
《端阳故事图》册之裹角黍,清乾隆,徐扬,绢本设色,纵20.7厘米,横18.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我们的祖先很早学会用火熟食,以大叶植物叶片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或是扔进沸水中煮熟剥叶而食,曾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俗,它通常发生在大叶植物分布普遍的南方,同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加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一样,属于南方稻作民族制作食物的古老方法,在闻一多看来,“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吴越民族为了获得祖先兼保护神蛟龙的护佑,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在身体上刻画着蛟龙的形状,还会在五月五日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吴越人祭龙的古老习俗,与北方以角黍祭祖之俗,其产生均是源于先民的生存需求,只是时间越往后,随着南北方端午习俗的融合,到南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称“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北方角黍已与南方筒粽统称为粽,它们曾都是端午节的祭祀用品,南北朝时被用来纪念屈原。及至唐代,北方的黍渐渐为糯米代替,不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市场上也有粽子兜售,种类多、样式巧。
看来,粽子和端午节的起源确实远在屈原以前。只是越往后知道其形成原因的先民早已不在,人们也无法理解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于是依据各自想象,对其进行新的解说,若是这些解说附会上一些知名的历史人物或是戏剧性的情节,更易吸引人们注意,从而口耳相传。
端午节为什么要食粽子?原始祭祀升华为民俗文化,是一条规律
(小尘4x/图)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实际上这是后世的附会。从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避虫蛇等习俗来看,其源头是古代南方划龙舟和食用稻米的人群。
《太平寰宇记》引晋书《襄阳风俗记》记载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目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水、龙、竹、粽这些南方元素,在早期端午节的叙事中占据了重要主题。
《艺文类聚》引用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正如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所说,端午的起源和龙有密切的联系,这个节日最初应当源自于东汉以前的长江流域。
龙在水下,水上则有龙舟。吴越等地的人群,自古以来和龙蛇关系密切,《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鼍与处”。《汉书·地理志》记载东南越人尊龙:“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颜师古注引应劭云:“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淮南子•原道训》也记载:“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淮南子·泰族训》又云:“夫刻肌肤,镵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高诱注:“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当时南方民族崇拜龙蛇,有断发文龙的习俗,甚至以身上文身各种龙形为荣耀。崇拜龙蛇的南方人群,也多擅长驾船,行走于水网密布的南土,甚至死后以船棺随葬。
在福建、四川、湖南甚至更为广袤的国外东南亚等地,都有船棺葬的古老习俗。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鼓上,就表现有南方人群划龙舟的形象,船是细长翘起的龙舟,上面坐着四个人,戴着羽毛冠,拿着长矛,是一群武装者的形象。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铜提筒上的龙舟船纹,上面也是戴着羽毛冠的武装者,有人一手拿斧头一手拿人头,有人一手拿着短剑,一手抓着俘虏的头发。划龙舟,是崇拜龙蛇并热爱船行的南方人群文化,而且这些划龙舟的人往往持有武器,而且抓俘虏,用于某种祭祀。
西周时期的《楚公逆钟》铭文就提到“敷供四方首,楚公逆出求人,用祀四方首,休,多擒。”就是说西周时代的楚公逆这位南方部族首领,亲自带人去抓获俘虏作为祭品,用“四方首”祭祀四方神灵。猎头祈求农业丰收,在古代南方民族中十分常见,《楚辞·招魂》记载“魂兮归来,南方不可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三国文献《南州异物志》记载当时交州和广州交界地区“奉月方田尤好出索人,贪得之以祭田神也。”
从文献来看,端午节的水中,往往伴随有尸体。除了屈原的尸体外,伍子胥鸱夷而死,尸体被抛入水中,成为江神,早期端午节也纪念这位水中的死者。《世说新语·捷悟》注引《会稽典录》:“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根据此说,东汉时期吴越地区有端午节“迎伍神”的习俗,就是祭祀水中的伍子胥。
而为了祭伍子胥,曹娥也死于水中,“不得其尸”,也是曹娥的尸体在水中。根据《后汉书·列女传》的说法:“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不但曹娥的尸体在水中,她父亲曹盱的尸体也在水中。
这些众多沉入水中的死者传说,联系到早期龙舟纹饰上的猎头、俘虏,很可能其最初的源头是五月五日这一原始宗教的重要节日。南方族群有用人献祭给水中龙神的古老信仰。曹娥的父亲曹盱是能弦歌迎神的巫祝,他死于水中,就是模仿上古时代被献祭给水神或龙神的祭祀。
那么端午节的粽子,应该也和这种龙舟祭祀有关系。有学者推测,粽子是南方猎头者划龙舟展开袭击时候的干粮或速食食品。笔者认为,粽子可能是对用人牲献祭给龙神或水神的一种替代品,类似于传说中诸葛亮在南中用馒头取代人头祭祀。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引《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这材料虽有小说家言的意味,但能一定程度反映历史影子。粽子在传说中是祭祀蛟龙的食品,最初龙舟猎首献祭被用粽子取代,成为端午节的象征。不那么美好的原始祭祀升华为美好甚至富有诗意的民俗文化,是一条规律。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李竞恒
相关问答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_作业帮[回答]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最好一句话概括)_作业帮[最佳回答]端午吃粽子,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原因?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端...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呀,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端午节,据记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大臣,他一心想着联合齐国对抗秦国,然而遭到反对,后遭陷害,被贬黜,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他一...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先生啊他在端午节的那天跳河了所以大家都要纪念他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先生啊他在端午节的那天跳河了所以大家都要纪念他
你知道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吗?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源于多种传说和历史背景。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眼见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最终在写下绝...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赛龙舟?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爱国爱民,被奸人迫害,在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不是秦国灭楚之战,应该是鄢郢之战),悲愤交加,于公元...为...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爱国为民,被谗言所害,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吃...
为什么要吃粽子 ?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呢?-九州醉餐饮网[回答]端午节吃粽子肯定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而古时候是粽子是为了求平安的,因为他们粽子上的艾叶能够驱除鬼魔,吃了粽子,鬼魔就会远离他们,活的平平安安的...
端午 为什么要吃粽子 ?近几日,不经意间有一抹绿色,信使般告诉人们——夏天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年中的大节气“端午”,马上就要到了!端午,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你...但不...